貞觀十八年的遼東戰場,唐軍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大軍包圍,形勢什麼危急。李世民在高崗上遠遠看見,急得他一把奪過士卒的鼓槌,親自擂鼓助戰。
一道閃電劃過天空,一名士卒突然躍馬騰空,他“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
李世民看得熱血沸騰,忍不住問身邊的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白衣先鋒何許人也?”張士貴答復:此人去年剛剛入伍,名薛禮,字仁貴。
這一戰高句麗折損兩萬餘人,數百裡無人煙,薛仁貴一戰成名。戰事剛畢,李世民立刻召見瞭大頭兵薛仁貴,當場賞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俘虜十人,並提拔他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不過,那一次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最終遭遇重大挫折,不得不半途而廢。班師途中,李世民悶悶不樂,他再次召見瞭薛仁貴:“朕的部將們都老瞭,後起之秀沒有誰比你驍勇。朕為得到你,比得到遼東還要高興。”
說罷,他當即下旨,升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接替張士貴負責鎮守玄武門。
一次戰爭,薛仁貴就從一名普通士卒,升為中級軍官,從此大唐帝國的一顆將星冉冉升起,並被塑造成一段民族神話。
關於薛仁貴的傳奇經歷,可謂傢喻戶曉。不過,演義畢竟是演義,與正史的差別很大,那麼正史中的薛仁貴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薛仁貴雖然傢境貧寒,但地位絕不卑微,他出身於河東薛氏,祖上從北魏開始就累世高官,他的六世祖就是河東王薛安都,割據隴西的薛舉、薛仁杲就是他的族人。
後來薛傢傢道中落,薛仁貴出生後無法做官,隻能在傢從事農業生產。
當年漢文帝曾經如此評價李廣:你真是生不逢時,假如你出生在高祖時期,封侯拜相不跟玩似的?薛仁貴也一樣,大唐帝國建立時他才四歲,如果早生十幾年,他的星光一定不比尉遲恭差。
薛仁貴守著土地生活瞭30年,鬱鬱不得志的他認為,可能是祖墳葬得不好,影響瞭自己的前途,於是他準備給祖宗們搬個傢。
e803710d12d6eebda314dac122526cff
妻子柳氏(也是河東豪族)卻說:“你的能力沒問題,隻是缺少機遇,我聽說皇帝正在為親征遼東招募勇士,你何不去試一試?等你發達瞭再遷墳也來得及。”
傢有賢妻多麼重要,柳氏的一句話點醒瞭薛仁貴,於是他應征入伍,在張士貴的帳下當瞭一名士卒。
跟演義中的情節不同,這位張士貴不光不是奸臣,還是提攜薛仁貴的恩公,從薛仁貴入伍開始,兩人亦師亦友相伴多年。
高句麗一戰,薛仁貴確立他的基本調性——勇。民間演義中薛仁貴被過度神話,客觀講,薛仁貴雖然打瞭很多勝仗,但他的角色始終沒有擺脫“將”的層次,而不是“帥”,這一點他跟尉遲敬德、秦瓊非常相似。
176e60458610b705150cc183d455e3d9
但往往是這樣的猛將,他們的出場才更容易讓人熱血噴張,文學作品也更願意在他們身上不惜筆墨。那麼,薛仁貴留下瞭哪些讓人“高血壓”的精彩鏡頭瞭呢?
橫山單騎擒將
顯慶三年,薛仁貴以副將身份率軍二征高句麗,在貴瑞城,他斬敵3000餘人。第二年,薛仁貴又在橫山大戰高句麗名將溫沙門,他依舊是標志性的單騎闖營,隨著弓弦的嗡嗡聲,薛仁貴手的箭雨所到之處人仰馬翻。
在石城,唐軍被一名高句麗弓箭手連續射倒十餘人。薛仁貴怒發沖冠,他一勒馬韁呼嘯而出,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他如入無人之境般砍瓜切菜。弓箭射嚇得拉不開弓,眼睜睜地看著薛仁貴將自己生擒活捉。
年底他又轉戰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三箭定天山
龍朔元年,薛仁貴奉命出征九姓鐵勒,臨行前李治設宴餞行,席間李治說:“古人善射者能射穿七層鎧甲,薛將軍試一試五層鎧甲如何?”
薛仁貴笑笑,拉開搭箭,在眾人一片歡呼聲中,箭頭穿五層鎧甲而過。
鐵勒人與高句麗人性情大異,草原的漢子們崇尚力士,他們居然要在陣前跟唐軍舉行“奧運會”,項目恰好是薛仁貴最擅長的射箭,標靶是活人。薛仁貴嗖嗖嗖三箭連發,遠遠地三名鐵勒士兵倒載於馬下。
鐵勒人大驚失色,當即下馬向薛仁貴獻上膝蓋。唐軍也不客氣,當即乘機發動進攻,大敗鐵勒九姓聯盟。這就是著名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雖然史書記載得很玄幻,但這事肯定沒那麼簡單,這哪是三箭就能搞定的事?其實它是鐵勒九姓內部分裂的結果。
16ac9abfa0771d6829c31d5f06a2c7a1
不過這次出征留下瞭一個大遺憾。鐵勒聯盟連敗之下向唐軍投降,主帥鄭仁泰被勝利沖昏瞭頭腦,堅決不同意,又被虛假情報所迷惑,輕率地派出14000人,企圖順路打個劫。結果這隻軍隊陷進沙漠,隻有幾百人生還。
薛仁貴也因為接受鐵勒賄賂,強搶鐵勒女子被彈劾,差點挨處分。
從滅高句麗
乾封元年末,薛仁貴再次來到他的福地高句麗戰場,這一次主帥是李勣。金山之戰中,唐軍被高句麗圍困,薛仁貴再次展現突擊隊隊長的神威,他率軍增援,將高句麗大軍攔腰截為兩段,斬敵5萬,克城三座。
總章元年,薛仁貴轉戰扶餘城,以兩三千人的絕對劣勢,斬殺高句麗軍1.5萬人,並攻克扶餘城。扶餘城的陷落讓高句麗人信心崩塌,周邊四十餘城紛紛打起白旗。
接著薛仁貴揮師南下,與李勣會師,攻克瞭平壤,一舉滅掉瞭危害漢地幾百年的高句麗王朝。
此後,薛仁貴以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的身份,留鎮平壤兩年。
雲州大捷
在雲州大捷之前,薛仁貴經歷瞭兩次“走麥城”。
咸亨元年,救火隊員薛仁貴又從東北開赴西北,他以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護送吐谷渾可汗回青海,企圖靠吐谷渾的力量對抗崛起的吐蕃。
這次唐軍的副帥叫郭待封,郭待封不服薛仁貴,對軍令陰奉陽違。按事先軍事部署,薛仁貴親率前軍大破吐谷渾,斬獲無數糧草輜重。於是大軍將這些物資運回烏海城,靜等郭待封前來匯合。
不料郭待封不聽命令,故意遲緩行進,結果被吐蕃打瞭個伏擊,唐軍慘敗。然後吐蕃人集中二十萬大軍圍攻烏海城,薛仁貴孤立無援,隻好向大非川撤退。在大非川,唐軍又遭遇吐蕃襲擊,損失慘重。
這次失敗,很可能跟薛仁貴的挾私報復有關。戰後有人告薛仁貴說,是他故意放走瞭烏海城的吐蕃軍,才導致郭待封的慘敗。
大非川的慘敗,讓薛仁貴變回瞭“黔首”。
咸亨二年,朝鮮半島風雲再起,朝廷又想起一到東北黑土地就雄起的薛仁貴。於是薛仁貴再度出山,跨海對付新的對手——新羅。
這一次戰事在史書上語焉不詳,根據朝鮮史料記載,薛仁貴兵敗伎伐浦,因此被就地削職,並被流放於象州。
直到開耀元年,高宗李治才有想起當年救命恩人薛仁貴:沙洲、瓜州不寧,老將軍您怎能安睡呢?替朕辛苦一趟吧。就這樣,67歲高齡的薛仁貴,以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身份,再次披掛上陣。
第二年,薛仁貴率軍與突厥人在雲州相遇。突厥將領高聲喝問,唐軍將領是誰,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不信:薛仁貴不是死在瞭象州嗎?薛仁貴當場摘掉頭盔驗明正身。
突厥人見狀大驚失色,當即有人下馬投降。於是歷史再度重演,唐軍乘機揮軍追擊,斬殺上萬人,俘虜兩萬餘人,奪取駝馬牛羊三萬餘頭。
雲州大捷為薛仁貴的一生畫下瞭圓滿的句號,第二年薛仁貴病逝,享年69歲。
故事講完瞭,我們對照演義再來總結一下薛仁貴。不難看出,薛仁貴是個射術高超的猛將,他不要命的作風,常常在全軍出於劣勢的情況下扭轉戰局,其勇猛程度一點不亞於尉遲敬德。
不過,薛仁貴始終是個猛將,不具備帥才的能力,作為副手出征他沒有敗績,作為主帥卻兩次遭遇滑鐵盧。
所以,我同意蔡東藩對薛仁貴的評價:“薛仁貴,將材也,李勣,將將材也,仁貴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實則勇敢二字,足以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