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肉牛養殖的歷史十分悠久,區域資源稟賦各有千秋。原農村部在2009年發佈的《全國肉牛優勢區域佈局規劃(2008-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當中,首次提出建設西北、中原、東北、西南4個肉牛優勢區域,並對每塊區域做出瞭明確的發展規劃。2021年農業農村部發佈《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總結瞭十餘年來中國肉牛產業的優異成果,做出瞭進一步的展望。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四大肉牛優勢產區的品種、規模、養殖模式都形成瞭哪些優勢?如何打造具有優勢的產業鏈,形成區域品牌?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認為,牛業是朝陽產業,隨著中國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肉牛產業鏈必定會和健康食品、高端餐飲聯系越來越緊密。發展肉牛品牌要以優良品種為基礎,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的加工產品,通過區域文化賦能,把牛產業真正變成農民的事業,百姓的幸福。
西北:草地廣農業強,規模更“牛”
西北肉牛優勢產區集中在新疆、甘肅、寧夏三個地區,在2009年《規劃》中,提出西北地區的肉牛養殖優勢資源為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積較大,飼料和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擁有新疆褐牛、陜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種,經過雜交改良後效果明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荷斯坦牛存欄達50萬頭,規模養殖比例達65%以上;牛奶產量達300萬噸,規模場奶牛平均單產達8.5噸以上,奶源自給率達70%以上。肉牛飼養量達1500萬頭,存欄達800萬頭,規模養殖比例達50%以上,牛肉產量達90萬噸。
2023年甘肅省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上指出,2022年底,全省肉牛存欄、出欄和牛肉產量分別達到531.8萬頭、247.8萬頭和27.2萬噸。全省肉牛存欄量達到10萬頭以上的縣區有15個,飼養量超過10萬頭的縣區有29個。這些成績為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打造以張掖-武威為核心的百萬頭大眾型肉牛產業帶、以平涼-慶陽為核心的百萬頭高品質特色紅牛產業帶、以甘南-臨夏為核心的百萬頭高原特色犛牛產業帶奠定瞭堅實基礎。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發佈的《加強“三大體系”建設 推進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在未來5年建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目標到2027年,肉牛飼養量穩定在270萬頭。
以張掖肉牛為例。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中段,南靠青藏高原,北依內蒙古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是天然的動植物疫病隔離帶,可利用草原面積3237萬畝,牧草量和玉米產量都非常穩定。張掖市大力推廣種養、農牧、林牧相結合的生態立體農業循環模式,深度規劃可持續發展的肉牛產業。
加大政策扶持,強化配套措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支持牛產業發展。有的縣對從省級種畜場購買良種母牛的養殖戶,每頭給予500元補助。強力推進“百萬頭肉牛基地”工程建設,不斷促進良種繁育、飼養、育肥、流通、加工等環節的綜合配套與銜接。
培育龍頭企業,創建區域品牌。大力發展數字化農場,實現精準飼喂、銷售端可溯源。“張掖牛肉”成為地理標志產品,同時借助區域形象品牌“甘味”品牌中心的資源和平臺,建立完善張掖肉牛的管理體系,聚合優勢讓特色牛肉產品“走出去”。
西北肉牛產區的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都有很大的優勢,但還存在養殖技術薄弱、產業鏈待延長的發展瓶頸。未來,應將科技育種保種放在首位,加強數字化、一體化的規模養殖,做更精深的加工產品。
中原:畜牧基礎成熟,產業更“牛”
中原肉牛核心產區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四省,具有豐富的地方良種資源,也是最早進行肉牛品種改良並取得顯著成效的地區,本土良種豐富,如南陽牛、魯西牛、郟縣紅牛等。
中原肉牛區具有很好的區位優勢,交通方便,緊靠“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產銷銜接緊密。《規劃》提出結合當地資源和基礎條件,加快品種改良和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現代肉牛養殖,提高肉牛品質和養殖效益;著力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
山東 、河北曾多次出臺肉牛養殖補貼政策,鼓勵農民養殖基礎母牛,提供技術輔導等扶持。安徽省提出“秸稈變肉”工程,在利辛縣連續召開專傢座談會,促進肉牛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去年4月,《河南省肉牛奶牛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發佈,以秸稈飼料化、現代種業提質、規模養殖提升、養殖大縣培育、母牛擴群倍增等十項行動為抓手,力爭到2030年,全省肉牛產業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4e5a50783e4a11bd2283da9e6587fc00
以南陽牛為例。南陽牛是著名的河南特產,有我國五大黃牛之首的美譽,主要特征是肉質細嫩、大理石花紋明顯。1998年南陽黃牛被國傢農業部首批列入“國傢畜禽品種保護名錄”,2002年通過國傢原質檢總局原產地域名註冊,制定瞭《南陽牛》國傢標準,實施並推廣繁育配套技術。因為耕地富足,秸稈飼料供應無壓力,還會給牛吃豆餅、玉米等高熱量的谷物類精飼料,“吃得好”促進牛增重增脂,改善肉質口感。
南陽市積極弘揚黃牛文化,舉辦首屆黃牛節,將傳統文化、品牌故事、地標美食相結合,打造獨特的肉牛品牌產業。南陽市將持續加大南陽牛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力度,加強新品種培育,爭取到“十四五”末全市肉牛存欄量突破100萬頭,一產產值突破10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600億元。
中原地區是我國傳統的肉牛養殖區,先天條件優越,產業鏈成熟,規模成優勢。目前,像南陽牛這樣的優質黃牛品種還在不斷開發、增值的過程中,保持品質和風味,增加品牌影響力是未來中原肉牛產業發展的關鍵。
東北:天然生態牧場,品牌更“牛”
東北肉牛產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以及河北北部的地區,其氣候濕潤,牧草茂盛,草原廣闊,適合放牧,是我國肉牛業發展較早、近年來成長較快的一個優勢區域。
區域內肉牛良種資源較多,擁有五大黃牛品種之一的延邊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紅牛等地方良種,毗鄰俄羅斯、韓國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進口國。近年來,自主培育的科爾沁牛、華西牛等新品種,對標市場上對健康、綠色牛肉的需求,打造高端優質牛肉品牌。
東北牧區的草飼資源足,且飼料價格低,《規劃》強調重點發展現代集約型草地畜牧業,調整畜群結構,加快品種改良,改變養殖方式。2021年《方案》中再次提出加快北部牧區生產方式轉變,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牧區的肉牛 養殖要沿著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進步。
2022年,《黑龍江省生豬和肉牛屠宰加工補貼項目實施方案》中規定,對年涉及加工屠宰量超10萬頭的肉牛企業,按投資額10%進行補貼,最高補貼1000萬元。《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規劃(2021-2025)》提出擴大標準化養殖主體推動綠色健康養殖,產出高品質產品。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畜牧業發達的內蒙古自治區就開始瞭對當地蒙古牛的改良,以西門塔爾牛為父本,紮實開展肉牛品種的改良選育,經過70多年的傳承發展,培育出瞭性能優良的通遼肉牛。2022年通遼市年度飼養量達到500萬頭,實際存欄385萬頭,位列全國地級市第1位,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0億元以上。
0eb92db13cf8a8056a031f69509b11ac
近年來,通遼市全力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目前全市已有知名企業品牌30餘傢,產品品牌百餘個,供港澳活牛年均2萬頭以上。下一步通遼擬實現不同品種,特殊飼養,用專門的飼養方案、飼料和加工方式,為市場提供更加優質的牛肉產品,打響“通遼肉牛”和“通遼牛肉”雙品牌。
東北肉牛產區是四大產區當中最大的草原牧區,也是我國生產高端牛肉的“後花園”,肉牛綠色養殖的發展,一頭關系著國傢的食品安全,一頭牽動著邊疆鄉村的持續增收,是未來畜牧行業的新天地。
西南:牛種資源優良,育肥更“牛”
肉牛的西南產區包括湖北、雲南、四川、廣西以及重慶。相比於北方產區,具有自然氣候溫暖,草山草坡較多、恢復快等優勢。我國南方的牛種資源也更加豐富,其中地方黃牛品種共有38種(部分已滅絕),南方土黃牛養殖時間長、大理石紋和雪花牛肉的產出量很高。《規劃》中明確南方牧區應加強現代肉牛業飼養和育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努力在提高出欄肉牛的胴體重和經濟效益上下功夫。《方案》中也明確瞭挖掘南方省區牛羊肉增產潛力,把牛羊產業培育成為鞏固南方省份脫貧攻堅的增長點。
2020年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發佈《雲南省支持肉牛產業加快發展若幹措施》,針對雲南牛業規模分散、繁育體系薄弱等短板提出瞭九條推進肉牛產業發展的措施,並發佈瞭《2021年度雲南省肉牛產業發展報告》。廣西農業農村廳多次發文對新建肉牛生態養殖場予以補貼。
湖北省圍繞品種良種化、規模適度化、養殖標準化、防控高效化、糞污資源化、產業融合化“六化”途徑,立足資源稟賦、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推進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在湖北宜昌召開的2023中國肉牛產業發展大會上,對枝江夷陵牛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行瞭總結和研討。
保護開發育品種,打造“華系”肉牛。從2015年開始,枝江市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對當地的特有品種夷陵牛展開調查研究,夷陵牛與日本和牛、安格斯牛等用於生產雪花牛肉的肉牛品種體型相似,通過改進配套技術大概率能生產出品質上乘的雪花牛肉。經過不懈地培育改良,2018年,夷陵牛”正式成為國傢地方畜禽遺傳資源新品種,其主要特征是牛肉質細嫩鮮美、脂肪如雪花。
聯農帶農,強鏈延鏈。為瞭讓肉牛產業真正惠及當地百姓,枝江市一頭抓終端,一頭抓生產,探索出“公司+扶貧車間”的肉牛養殖模式,提供標準化牛舍即“扶貧車間”,被扶村出資購買“扶貧牛”,公司每年按不低於6%的利潤率給村集體分紅。建立自動化屠宰分割生產線、牛肉精深加工車間,生產牛肉幹、牛肉包等各類加工產品。讓“夷陵牛”成為枝江市名副其實的“黃金名片”,帶給當地百姓實在的收益。
西南地區尤其是在雲貴川高原地區,適宜對大型優良牛種進行育肥。由於多山地,養殖規模以小型傢庭農場為主,能夠對當地山區的貧困少數民族具有極大的扶助作用。
結語
經過梳理我國的四大肉牛核心產區和典型案例,西北肉牛區重規模,東北放牧區打品牌,中原地帶產業強,西南地區則適宜黃牛育肥,發揮牛業扶貧脫貧作用。
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指出,農產品的品牌化、產業化收益最終都要流向鄉村振興,要用市場反應來檢測品牌的好壞。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北牧南移”正在發生,但同時北方牧區也調整良種和技術加速發展。未來,我國的肉牛產業將會越來越強,徹底擺脫進口低價牛肉的“止痛劑”,讓牛業惠及更多的農民和消費者。
參考資料:
[1]觀張掖:張掖肉牛憑啥牛——數字賦能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
[2]河南日報: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丨南陽牛又“牛”起來瞭
[3]內蒙古日報:通遼:共商肉牛產業品牌發展大計
[4]經濟日報:湖北枝江“夷陵牛”成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