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好學就是喜愛學習,這是古人極力贊美的一種品質。孔子就以好學著稱,他說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到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境界,並曾自信地說,即使有十戶人傢的地方,也有在“忠信”方面趕得上他的人,隻是不如他好學罷瞭。他把“學而時習之”看成是一大樂事,並主張學與思相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之後的儒傢都很重視學習的作用,荀子還專門寫瞭《動學》文加以論述。學習,作為人類進化的需要和個體社會化的途徑,在現代社會,更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終生事業。

孔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大意:努力學習而不厭煩,諄諄教海別人從來不覺得疲倦。這是孔子對學生講學時關於教與學的名言。要求學習的人和教書的人都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學習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學習者要有韌性,不怕困難,不能半途而廢。教者則要有耐心,循循善誘,有認真負責的精神。明朝的徐光啟從小就在傢研究農業,中年後到北方從事農墾,見到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時,又對西方天文、地理、軍事、機械學大感興趣,成為精通科學的全才。他一直到老年還“下筆不休”,每天操書到“夜半乃罷”。徐光啟學習一生,著述豐贍,成為後人的楷模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大意】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尚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兩軍作戰,血流漂杵。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封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書》中的這個記載,才說瞭這段話。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清代大學問傢戴震小時侯讀書時,就善於獨立思考。老師教他《大學》,以朱熹的解釋為根據。戴震在學習過程中問老師:“您怎麼知道《大學》是孔子的話,並且是曾子轉述的呢?又怎麼知道這是曾子門人根據曾子的意思記錄下來的呢?”老師說:“這是朱子說的。”戴震又問“朱子是什麼時候的人?”老師說:“宋朝人。”戴震又問:“孔子和曾子是什麼時候的人?”老師說:“周朝人。”戴震於是又問:“周朝和宋朝相隔多長時間?”老師說:一千幾百年。”戴震說:“既然相隔那麼久,朱子是如何知道的呢?”老師無言以對,覺得戴震這個小孩不簡單。

朱子曰:“少年易老學難放,一寸陰不可輕。”【大意】青春年華很容易就消逝瞭,可學問上要想取得成就卻很難,因此、應該珍惜每一寸光陰。年輕人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既易於接受新事物,也勇於創新,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必須珍重青少年時的光陰,不能虛度青春年華。漢代的大思想傢董仲舒潛心鉆研《春秋》,三年裡沒有去傢裡的菜園子看一眼。後來,他受到漢武帝的重用,即使退休之後,朝廷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還經常征求他的意見。董仲舒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與他青少年時期珍惜時間、刻苦鉆研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