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是不是心想:
我走瞭這麼多年的路,難道會不知道怎麼走路嗎?
誒,可別急著走
“能走路”可不等於“正確的走路”哦
咳咳
希望讀者們不要以為這是一篇嬰幼兒教學文章
咱們可不是教小寶寶們怎麼走路滴!
而是來系統地為你科普
啥才是“正確地走路”
為啥咱要“正確地走路”!
是不是大傢在一歲左右學會走路後
就沒有再學習過任何和行走相關的知識瞭
大傢走路這麼多年,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我們走路的姿勢真的是正確的嗎?
同樣是貫穿我們日常生活的走路這件小事
有的人走著走著越來越健康
而有的人走著走著卻留下瞭一身小毛病
其實這些差異都是因為走路姿勢而造成的……
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傢來個看似簡單卻有著大學問的科普——如何正確的走路!
既然要說走路,那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基礎的點–步行周期,看看我們行走分為哪幾個部分。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GC):在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的過程被稱為一個步行周期,每一側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通常用時間秒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態周期約為1—1.32 s左右。行走中每個步態周期都包含著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轉移,人們通常把這種典型姿位變化劃分出一系列時段,稱之為步態時相。一個步行周期可分為支撐相和擺動相,細分又可以分成8個時相,一般用該時相所占步態周期的百分數作為單位來表達,有時也用秒表示。大傢可以看下面的圖。
0a939442cd60b0bb99fc72856007d61e
單支撐相
僅有一條腿與地面接觸時稱為單支撐期,它以對側足跟著地為標志而結束。行走時,一側下肢單支撐期所占時間實際上完全等幹對側下肢的邁步相時間
雙支撐相
一側足跟著地至對側足趾離地前有一個雙腿與地面接觸的時期稱為雙支撐期。每一個步行周期中,包含兩個雙支撐期。每一個雙支撐期中,一條腿在前,正值剛剛與地面接觸,並進入負荷反應期";另一條腿在後即將離開地面,處於站立末期。
下面我們就以右側為例,從八個步態時相來看一下,在行走過程中,我們的下肢是怎麼運動的
首次著地: 右側足跟著地是起始點,腳跟觸地的方式(關節的位置)決定瞭之後的緩沖承重的方式。骨盆旋前5度,髖關節屈曲30度,膝關節屈曲大約5度,踝關節中立
負荷反應期 : 右側足跟著地到足底完全著地,同時左側足趾完全抬離地面,此時重量全部過渡到右側腿,緩沖震蕩,承重同時保證單腿支撐穩定性。骨盆旋前5度,髖關節伸展到10度,膝關節最大屈曲到15度承重,踝關節蹠屈15度,此時重心為行走的最低點
站立中期 右側腿從全腳掌著地到足跟剛剛要離地。左側足趾離地到軀幹位於該側支撐腿正上方。骨盆處於中立位,髖關節從10度伸展到0度,膝關節屈曲15度到5度,踝關節15度蹠屈到10度背屈,重心約在腳的正上方
站立末期 右側腿足跟離地,左側腿足跟著地 ,骨盆旋後5度,髖關節0-10度過伸展,膝關節屈曲5度,踝關節從背屈10度到0度
邁步前期 右側足跟離地到該側足趾離地,左側足跟著地,骨盆旋後5度,髖過伸10度到0度,膝關節屈曲到35度,踝關節蹠屈20度
邁步初期 從右側離地到膝關節到達最大屈曲時,該階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離開地面,稱為足廓清。骨盆旋後5度,髖屈曲20度,膝關節屈曲到60度,踝關節背屈到10度
邁步中期 從膝關節最大屈曲擺動到小腿與地面垂直,這階段目的是保持足與地面的距離,過高過低都不好。骨盆處於中立位,髖關節屈曲到30度,膝關節從60度到30度,踝關節處於中立位。
邁步末期 與地面垂直的小腿繼續向前擺動至該側足跟著地之前。骨盆旋前5度,髖屈曲30度,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處於中立位。
8e53d8d6ab4334c35b75617f3758459f
沒想到吧,走兩步路還有這麼多分期和身體的變化,那到底是哪裡做的不一樣,為什麼有的人走路是這樣的
而有的人走路就是這樣的呢?
好,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如何正確的行走。
1、首先從站立位開始,雙腿伸直,大腿完全放松,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身體的重心還沒有均勻的放在前腳掌和腳後跟,大腿始終繃著勁,放松不下來,需要通過重心來進行調整。
2、然後通過髂腰肌來向前邁步,邁出腿來,放松自然地微屈著下落,腳後跟落地(觸地期)
過渡到全腳掌(支撐期),由後面腿的臀大肌發力,整條腿伸直向後蹬地,這時候註意大腿向後伸一定要超過身體側面的中軸線,重心前移進而伸直(蹬伸期)。
4e2a259be030028f09ff26d7a601d167
3、整個上半身自然挺直,微微收腹,目視前方,自然向前方邁步,腳不與地面接觸的階段(擺動相)
好瞭,趕快到鏡子前對比一下自己的走路姿勢吧,悶頭走瞭這麼多年,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問題哦!
早點改掉不良姿勢
早點收獲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