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文字↑↑↑訂閱我們!

搜索微信號:bowuzazhi或博物

原產中國的茶樹,在印度成瞭重要作物;來自南美的橡膠樹,卻在東南亞大片種植;來自熱帶雨林的蘭花,在維多利亞時代歐洲土豪們的花園中綻放……從19世紀起,植物“移民”越發普遍,這離不開一個發明:華德箱。

【文明外傳】影響歷史的玻璃箱子

把植物引種到異國他鄉,古已有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多數谷物、蔬菜和果樹,大多都來自世界各地,隻有少數幾種是土生土長的。比如小麥和西瓜在中國古代就已栽種,卻都是從西亞傳入的。古人運輸植物,當然是用最簡單的辦法——帶種子。許多農作物的種子體積小、重量輕,又能維持長時間休眠。哪怕經過數年顛簸,到達目的地之後種下去,也能發芽生長。

然而並不是所有植物,都有這麼吃苦耐勞的種子。比如茶樹在中國經過長期栽培,直接播種種子的話,成活率遠不如栽種幼苗。而且在19世紀中期蒸汽船投入海運之前,帆船遠渡重洋動輒需要數月乃至一兩年,一些嬌貴的熱帶植物種子忍耐不瞭海上的潮濕、高鹽和溫度變化。因此在19世紀之前,英、法、荷等列強雖然擁有大片殖民地,但對於熱帶植物產品往往隻能“就地取材”。除瞭甘蔗、棉花等少數,很難把一個大洲的經濟作物移栽到另一個大洲去。誰曾想到,一位名叫納撒尼爾·華德(Nathaniel Ward,1791~1868)的植物收藏傢,解決瞭這個難題。

華德博士住在倫敦,由於當時倫敦霧霾嚴重(工業革命鬧的),空氣質量太差,很多珍貴植物都長不好。有一次,他發現自己放蠶繭的玻璃瓶裡,有一些蕨類和草發瞭芽——可是裡面明明隻有一點點土,也沒有澆水。華德博士意識到,自己發現瞭什麼瞭不起的東西,於是找來木匠朋友幫他用木頭、玻璃制作瞭一個箱子,從1833年夏天開始,試著在裡面栽種植物。九年後,他在自己的書裡公佈瞭這個發現。

37952770f5370a2b1a6fd922f8dcec9e

華德博士發明的華德箱。圖片來源:http://dinegirl.com

華德箱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用玻璃制造一個密閉空間,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呼出來,在玻璃內壁上凝結,再重新進入土壤,形成水循環;植物透過玻璃仍然能進行光合作用,獲得自身呼吸所需的氧氣。哪怕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植物的新陳代謝也會變得緩慢,雖然會枝葉發黃打蔫,但不容易死掉。也就是說,華德箱就是個小小的微生態,在一定時間內無需人工照料,也能保證裡面的植物存活。隻要不在船上把箱子摔碎,就能把植物長途海運過去。

為什麼在華德博士之前,沒人想到這種東西呢?原來,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原理,是在1864年才發現的——在華德箱發明的時候,科學傢們還不清楚植物的新陳代謝過程。而且制作大塊透明玻璃的工藝,也是19世紀伴隨著工業革命,才開始興起的新技術。至於植物生長需要土壤中的氮磷鉀這種事情,也是後來才發現的。

制作華德箱的方法公佈後,很快引起瞭有識之士的註意——那時的植物學傢、以及搜集植物的“植物獵人”們,也往往“學以致用”,總是想把大自然的造物用來給人類使喚,而英國正是當時殖民地最多、博物學最發達的國傢。

1848年,一位名叫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的植物獵人,受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潛入中國搜集茶種。人如其名,這位“Fortune”老兄曾於1843年來過中國一次,3年間遭遇過臺風、土匪和暴徒襲擊,多次大難不死,還成功帶回瞭120種植物標本,幸運值頗高。原因之一在於福瓊適應能力極強:他進入中國後,很快學會瞭中文,而且剃發留辮、穿中式服裝,別人都沒發現他是洋人。

1848年,福瓊再次受命來華,經印度、香港進入中國大陸,潛入安徽、福建等地的產茶山區,並用華德箱把搜集到的一批批茶樹苗、茶樹種子運出瞭中國。這些樹苗和種子被種在英屬印度殖民地的種植園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曾經被中國壟斷幾個世紀的茶葉,就這樣被英國人盜走瞭!到1890年,英國本土茶葉市場90%的份額,都來自種植在印度的茶葉。盡管印度茶葉的品質不如中國那些精品茶,但價格便宜量又足(加上歐美人對茶葉質量要求不高……),終於成瞭市場贏傢。此後100多年,印度的茶葉產量一直高過中國,直到21世紀才被中國趕超。而影響茶葉生產格局的幕後推手,正是小小的華德箱。

eaad4ee762da8f0e52377f70c0e28df4

印度著名的“阿薩姆紅茶”,其實茶種來自中國福建,是19世紀的“植物獵人”羅伯特·福瓊在中國搜集後,裝在華德箱裡運到印度的。圖片來源:http://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英國皇傢植物園(邱園)的棕櫚溫室,建於1848年。19世紀後期,許多熱帶植物的幼苗在原產地被裝進華德箱、運到英國本土,再經過邱園的培育和研究後運往大英帝國的其他殖民地栽種。圖片來源:http://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除瞭茶樹以外,華德箱還有不少戰績:

·原產巴西的橡膠樹,在發明瞭硫化法之後使用量大增,1860年時橡膠一度等價於白銀!1876年後,1900多棵橡膠樹苗被裝進華德箱,從巴西運到倫敦的皇傢植物園(邱園)進行育種,再被送到新加坡、牙買加、澳大利亞和西非等地。其中22株移栽到新加坡的橡膠苗,繁衍得最好,種植范圍也擴散到整個馬來半島以及斯裡蘭卡。到1930年,全世界一半的橡膠產量都來自馬來半島。

·橡膠樹的南美老鄉金雞納樹,也通過華德箱被送到邱園栽種,再運到印度和斯裡蘭卡種植。從金雞納樹的樹皮中提取的奎寧,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為19世紀末歐洲人殖民非洲立下瞭汗馬功勞。

·香蕉、可可、觀賞棕櫚和多種熱帶珍稀花卉,也是通過華德箱移栽到世界各地的。

在華德箱的基礎上,人們還發明瞭玻璃水族箱,在1851年的倫敦世博會上首次亮相。從19世紀後期開始,用玻璃箱飼養淡水、海水魚類的水族館如雨後春筍,在歐美各國紛紛出現。另外,今天的苔蘚瓶,也跟華德箱用的是相同原理。

撰文/博物微信推送

本文來自博物雜志官方微信

點擊下方 “閱讀雜志” 參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