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整理瞭一份“2020年度回顧”,全文2萬字。篩選瞭今年最值得關註的55份心理學文獻,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
- 有關抑鬱癥的研究進展
- 心理學戀愛小貼士
- 怎麼好好睡覺
- 如何更幸福
- 緩解負面情緒的方法
- “創傷”改變瞭什麼
- 一些有關性別的研究
- 幾招科學養娃的建議
- 好好生活指南
下面,我們邊看這一年的心理學研究,邊來回顧這一年吧!
抑鬱癥最新研究進展
1)一種有效減輕抑鬱癥和孤獨癥的新方法
南卡羅來納州醫科大學報告,在一項初步研究中,13名患有抑鬱癥和孤獨癥的成年人參與瞭TMS治療。*TMS是一種使用無衰減磁脈沖信號刺激大腦神經的方法,2008年被美國FDA批準治療難治性抑鬱。治療後,70%的受試者抑鬱癥狀減輕,40%出現緩解。患者雖然報告孤獨癥癥狀沒有變化,但照料者發現他們的重復行為、多動癥和易怒性有所下降。
44648c122a50729b8fed6c2451c33d21
2)六個月篩查太短瞭!產後抑鬱可在生娃後的第三年發生
美國兒科學會(AAP)在2018年發表聲明,建議醫生對產後1個月、2個月、4個月和6個月的母親進行產後抑鬱癥篩查。
但最新研究發現,六個月的篩查遠遠不夠,因為產後抑鬱在分娩後的三年內都有可能出現!
最近美國國傢衛生研究院對5000名女性(主要是紐約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進行調查,統計到非常讓人吃驚的數字:
- 約25%的人在分娩後三年內某個時間段出現瞭嚴重的抑鬱癥狀,其餘女性也經歷過低水平的抑鬱。
- 其中,有潛在疾病(如情緒障礙/妊娠糖尿病)的婦女更可能有更高水平的抑鬱癥狀。
d70d9801af6756963d5000703532f3c9
該結果發表於《Pediatrics》雜志。NICHD流行病學分支的主要作者Diane Putnick博士指出:
“我們的研究表明,六個月的時間可能不足以衡量抑鬱癥狀。”從結果來看,對產後抑鬱癥狀篩查需要至少再多延後兩年。
3)青少年抑鬱可能與66種疾病風險上升有關
根據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一項大型觀察研究,在兒童期和青少年經歷抑鬱癥,與晚年承受更高的疾病和早逝風險有關。
這項研究發表在瞭《JAMA Psychiatry》雜志,研究人員追蹤瞭近150萬曾在青少年期診斷為抑鬱癥的瑞典人,發現瞭66種疾病風險升高,包括睡眠障礙、II型糖尿病、病毒性肝炎以及腎臟和肝臟疾病等。
此外,與沒有抑鬱癥的人相比,他們的早逝風險要高將近六倍;受傷風險顯著增高,特別是由於自殘而造成的傷害。
eecb8f9c81558c338f71202bdb55160b
圖/TIOUVI
研究結果還揭示瞭性別差異。例如,患有早期抑鬱癥的女性更容易受到傷害以及泌尿、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而男性更容易出現肥胖、甲狀腺疾病、腹腔疾病、結締組織疾病和濕疹。
4)一個孤獨的年輕人,可能會在9年後得抑鬱癥
巴斯大學近日發表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孤獨感與9年後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其中,與抑鬱癥的關聯性最強。
這篇論文發表於《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期刊。它回顧瞭63個有關4-21歲年輕人在社交隔離期間孤獨和心理健康相關的實驗,涉及51576名參與者。研究者發現:孤獨的年輕人將來患抑鬱癥的可能性可能高出3倍,孤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至少持續9年。此外,與高抑鬱風險更相關的,不是孤獨的強度,而是孤獨的持續時間。這意味著,如何控制、應對孤獨感是更關鍵的技能。
909317c9515f82c1948af69468eb5502
5)孕吐非常厲害的女性,抑鬱風險高8倍
孕吐是懷孕時的高發癥狀,懂的都懂。但你瞭解妊娠劇吐(HG)嗎?約有1%-2%的英國孕婦都會受HG的影響。這比正常的孕吐嚴重得多,你可能需要連續臥床數周,脫水、掉體重,無法工作或照顧傢庭,這也是孕婦住院的最常見原因之一。不僅如此,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瞭HG的另一重要關聯因素:抑鬱癥。
c798eb856c807ae18b0157697988cf3c
他們最近發表於《BMJ》上的研究結果顯示:近一半HG患者有產前抑鬱癥,近30%患產後抑鬱癥。而在沒有明顯孕吐的人群中,則隻有6%的人經歷瞭產前抑鬱癥,7%的人患有產後抑鬱癥。“我們的研究顯示,HG女性患產前抑鬱癥的幾率是8倍左右,產後抑鬱癥的幾率是4倍,一些HG女性甚至會有自殘的想法”。
6)當心,孩子9歲時就可能出現自殺意念
在美國,兒童自殺死亡人數達到30年來的最高水平。為瞭進一步研究學齡前兒童自殺意念和行為,2月7日發表於《JAMA Netw Open》的一項報告中,華盛頓大學的Deanna Barch博士和同事們進行瞭一項針對11814名9歲、10歲青少年的縱向研究,他們發現:
- 孩子在9歲、10歲時,已經出現自殺的想法;
- 2.4%-6.2%的孩子雖然沒有“付諸行動”,但他們或出現瞭意願,或已經做好瞭計劃;
- 0.9%的人稱,他們曾經試圖自殺;
-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自殺想法、更多非自殺性的自我傷害行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趨勢顛倒瞭過來;
- 9.1%的孩子說,自己沒有想過自殺。
096ce006a8418bac9bb38a6a9b2b277a
令人心碎的是,對於那些自我報告有自殺想法或行為的孩子,高達75%的看護者對此全然不知。在調整瞭性別、傢族史和其他變量後,研究人員發現,“傢庭沖突”是自殺想法和非自殺性自我傷害的預測因子。Barch說,從歷史上看,人們一直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怎麼可能有什麼自殺念頭?“但我們的數據表明,這絕對不是真的。父母、護理人員和幼教工作者應該意識到,9歲的孩子可能已經在考慮自殺。這些數字的意義並不平凡。”
124e3c6650a25bb691ffd97f38e1e7efDeanna Barch博士8b8b34116cbfff735b8eed89d8fdf391
心理學戀愛小貼士
7)心理學傢教你養魚:“假裝難追”能提升吸引力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哈裡·賴斯說:“如果你看上去特別難追,可能會顯出你很有市場,我們稱之為擁有更高的伴侶價值”。
最近,賴斯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一個難追的對象,會增加異性追求者的渴望。
b238926783101e03337b3f73129b0c8a
研究者讓115名單身大學生看一系列異性的介紹,並告訴他們,一部分比較容易得手,而另一部分難以追到。然後允許他們進行線上/線下交流,對吸引力打分。結果發現,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那些“假裝難追”的異性,確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賴斯同時也承認,這一策略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他說:“如果假裝難追會讓你顯得自私或傲慢,那將適得其反”。
8)約會成不成功,看你有沒有“性感心態”?
如果一個人無法開口表白,大概率是因為“害怕被拒絕”。最近羅切斯特大學和以色列跨學科中心(IDC)的心理學傢發現,隻要擁有一種“sexy mindset(性感心態)”,你可能就沒這麼怕瞭,甚至還會高估自己成功戀愛的幾率——而這種“性感心態”,可被短暫的性暗示所操縱。在一系列實驗中,Ries和Birnbaum的團隊研究瞭“如果一個人的性系統被激活後,會發生什麼”。
9b576704ea593bdd7b754cfa73352e2a
他們招募瞭112名單身的異性戀者,讓他們暴露在短暫的性暗示下,並隨機與一名素不相識的異性配對、交談。互動編碼中記錄的非語言表達(如近距離接觸、頻繁的眼神交流、微笑等)顯示:
- 性系統的激活,會增加一個人對潛在伴侶的浪漫興趣;
- 在配對前暴露於性刺激的參與者(與那些暴露於中性刺激的參與者相比)對潛在的伴侶表現出更直接的行為,並認為伴侶更具吸引力/對自己更感興趣。
a7f8c8421fbcd34271dac13b9e7b7d3c
研究人員還發現,性系統的激活會讓人們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潛在伴侶身上。當一個人的性系統被激活,會導致人們披露更多的個人信息,並接近潛在伴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回應和幫助(Birnbaum等,2019)。
“‘性感心態’可以幫助人們激發對伴侶的浪漫興趣,鼓勵他們在追求中更樂觀”,Ries說,“性感心態可通過各種方式被喚起,比如一種外力,而並非一定來自潛在伴侶”。
9)當一個人說“戀愛理想型”時,ta也不知道自己在說啥
你有沒有偷偷跟人說過自己的“理想型”伴侶?
“有意思、勤奮踏實、聰明體貼”……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者要求700名參與者列舉自己的“理想型”時,大部分人都能脫口而出兩三種特質。這些特質大部分是根據經驗得出的(比如小張對某個相親對象小李有好感,ta很幹練,於是你就列舉瞭“幹練”)。
4207d3c6219c89bd6d348a426fb15170可忽略不計的證據:人們並不會真正尋找與理想型相匹配的伴侶
但研究者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ta們列舉出的並非真的“理想型”,而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模糊的積極品質。最終,這些品質對於ta選擇的伴侶也沒什麼特別的預測力。比較決定性的“轉折”實驗:當研究者隨機要求一個同組陌生志願者羅列小李的優點(比如她寫瞭“積極、陽光、聰明”),小張同樣會對有這三種特質的人產生浪漫感覺。
1bbe4f14a332ba58d6307a78bbe1691e
結論是,我們認為一個人身上的某些特質很有吸引力,並不意味著我們會積極地尋找具備這些特質的人。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系教授Paul Eastwick認為,通過瀏覽個人資料來匹配自己“理想型”的舉動根本就是徒勞。“還不如讓朋友來幫你挑約會對象”。
10)當人們從第三視角看自己的身材,會比自己想的更有吸引力
當以陌生人視角看待自己的身材時,人們會如何對吸引力進行打分?
3月18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的一項研究中,巴塞羅那大學EVENT實驗室招募瞭18-38歲的11名男性和12名女性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收集瞭他們的理想身體數據,通過VR的方式呈現他們的理想身體(Ideal Body),實際身體(Real Body)和自我刻畫的身體(Body Image)。
682628c3b5d12f08173ccdc6866f505e
一周後,這群參與者在不知道呈現身體身份的情況下,將以第一視角/第三視角去評估身材的吸引力。結果發現:
- 通過第一視角,人們對自己的身體評估常常不準確;
- 通過從第三視角向女性參與者展示她們的真實身體,比從第一視角看同一個身體更吸引她們。
“從第三視角去重新看待自己,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患者理解他們對自己身體的偏見”,研究人員說。相信自己,你遠比自己所設想的更好。
11)有沒有統一的“挑逗”表情?男女都能看出來的那種
選擇題:看看下面哪個女孩最像“在調情”?
9c03a26e44cfda4553251c7e6482b621
答案是:4個都在。——但針對異性戀男性的調研結果顯示,圖1和圖2的“挑逗”是識別度最高的,分別被77%和71%的男性評定為調情。相對來說,他們get不到3和4的挑逗,認為圖3“過於高興”,而圖4“太含糊”。圖上的幾名女性,都是堪薩斯大學(KU)一項有關挑逗表情研究的志願者/女演員。她們被要求自發或是接受指導地做出“現實中常用的挑逗表情”,用以研究男性對哪些表情線索敏感。不過,有沒有一種通用的挑逗表情呢?根據一項發表於《Journal of Sex Research》的研究,一些非語言類的挑逗信號的確能夠準確預測一個女孩對你的好感。比如持續的眼神交流(sustained eye contact)、靦腆的註視著你(coy gazing)、自我觸摸(self-touching)、微笑(smiling)。但總體而言,“與快樂或中性的表情相比,輕浮的面部表情能讓男性更快地識別挑逗”。在六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基於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S)編碼瞭23種不同的面部動作,並發現瞭一組可被高度識別的挑逗性面部表情:頭轉向一側並略微向下傾斜,微微一笑向前看(朝向隱含目標)。這裡有四處重點:頭部傾斜、下巴向下、眼睛抬起、微笑。
12)研究發現,雙方同意的非一夫一妻制是一種“健康”選擇
在親密關系中,有一類是“雙方同意的非一夫一妻制”——類似《致命女人》中曾經向我們展現的開放關系,在戀愛雙方知情的情況下,允許和別的人發生感情和身體連接。
64111b5834be427e9505d5c7f56d60ef
最新研究發現,這種關系對雙方的生活滿意度和關系質量有積極影響。約克大學和猶他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招募瞭233名參與者——他們對非一夫一妻制有興趣,但都還沒有跨出那一步。研究者在2個月內測量瞭他們的人格、性、關系健康。“在開放關系前後,他們的關系質量和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心理學教授Samantha Joel 說。“但他們在性滿足方面經歷瞭顯著的提高,尤其是解決瞭關系中的性不相容問題”。
0d7249952a41f52edf4051fbc82ea372
13)戀愛也是有好處的,它可以促進你的創造力
陜西師范大學發表於《Springer Link's Current Psychology》上的一篇研究提供瞭新的戀愛思路,浪漫的關系可以促進個人創造力並使個人更好的適應生活。
研究者在實驗中將參與者分為隨機組和戀人組,並要求他們完成協作性創意任務,在過程中研究者使用一種被稱為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的超掃描技術來記錄他們大腦皮層的活動,並計算成對參與者之間大腦信號的相關性(IBS)。
b2864cbb88cc2b1bdbea22fdbcf2d48b
早期研究已經發現:
- IBS實質上代表兩個人共同完成任務的努力程度,IBS的增強體現在合作的增強
- 大腦額葉和右顳頂區域交界處越活躍,基於認知的社交互動和群體創造力越高
實驗結果表明,戀人組成員間的IBS高於隨機組,且兩人大腦額葉和右顳頂區域交界處更加活躍,這表明與隨機配對相比,戀人在協作性創意任務中有更好的合作,也往往表現的更好。
c77f8bcf67ead178e651079a370dfdc4
14)“夫妻臉”真的存在嗎?
“夫妻臉”的說法,最初來自於1987年發表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當時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調取瞭12對夫婦照片,發現在同居25年後,他們的外貌相似性都有所增加,這種“外表趨同”還與婚姻幸福感有關。
f3ad5dbc96623b18c664ae7d009cd460娛樂圈的夫妻臉 Jason Merritt & Ilya S. Savenok
他們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情緒效應的血管理論(vascular theory of emotional efference)”。即:兩個人在一起久瞭,會產生反復的移情模仿,並習慣性地使用相同的面部肌肉組織,導致長得越來越像。
抖音上就有一對夫妻發起過“最像夫妻臉挑戰”。因為實在太像,被網友調侃為“失散多年的兄妹”……
147854512fc4811572e7ee524ea230c2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重做瞭1987年的實驗。
他們發表於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報告指出:人們本來就傾向於尋找與自己長得像的配偶。但是,夫妻倆的臉,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像。:
9322a44c3b423988e5323f790a4a756c配偶相似度打分的一組示例
他們使用瞭更大樣本(517對已婚夫婦的照片)、更新的技術(面部識別算法VGGFace2),並遺憾地表明:沒有證據支持“夫妻臉會越來越像”的說法。
他們雇傭的人類評委甚至發現,夫妻臉會變得不太相似(盡管觀察到的差異非常小)。但人們“本來就喜歡跟自己長得像的人”這一點倒是真的。
81a0761f1bbf61217490619c9199aaaa
這一年,心理學傢尤其關註睡眠問題。
15)《自然》子刊:睡眠不足導致兒童心理問題
2月3日,復旦等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sychiatry》發表的一項研究,納入11067名9-11歲的青少年的數據,首次對兒童的睡眠時間與包括抑鬱在內的精神問題、認知和大腦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瞭大規模分析。研究顯示:
- 睡眠不足7小時的兒童,行為問題總分平均比睡眠不足9-11小時的兒童高53%;
- 兒童的維度精神病理學(包括抑鬱、焦慮、沖動行為)與睡眠持續時間呈負相關;
- 兒童的大腦結構受到睡眠時長的影響。與高容量與長睡眠時間相關的腦區包括:眶額皮質、前額葉和顳葉皮質、楔前葉和邊緣上回;
- 精神問題,特別是抑鬱問題,與1年後的睡眠時間短顯著相關。
65901e01103f23f9885ce5f27b4341b3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瞭,充足睡眠對兒童認知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華威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馮建峰教授說。“建議6至12歲兒童睡眠時間為9至12小時。然而,睡眠障礙在世界各地的兒童和青少年中很常見,因為他們的課業負擔重,屏幕使用時間,以及體育和社會活動時間都越來越長”。
16)經常中斷睡眠,可能比不睡覺還糟
一項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關註瞭另一種形式的睡眠問題:
倒班、值班、睡眠中斷(比如許多醫務工作者、士兵隻能睡前半夜/後半夜)。
研究發現,長期中斷睡眠,可能會導致人們無法學習與恐懼有關的記憶,患焦慮癥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風險更高。
這項睡眠研究由匹茲堡大學的Anne Germain博士和哈佛醫學院的Edward Pace-Schott博士領導,受試者為150名健康成年人。他們讓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正常睡眠,三分之一的受試者中斷睡眠(僅在前半夜睡覺),而三分之一的人睡眠不足(無睡眠)。然後到瞭早晨,所有受試者都進行瞭恐懼調節測試。
b812c51f35a5028037ef6709713e40c2
在三種恐懼模型中,他們為受試者顯示三種顏色,其中兩種顏色與輕度電擊配對,一種顏色安全。研究測試的是受試者對這三種顏色的反應能力,看他們的大腦對“威脅”的學習程度。
結果顯示:
- 睡眠被中斷者的大腦活動,與其他兩組非常不同;
- 在這三組中,隻有睡眠中斷組在與恐懼有關的大腦區域表現出最多的活動,而與控制情緒有關的區域表現出最少的活動;
- 而那些無法入睡的人,在12小時後的大腦活動與正常睡眠者反而更為相似。
Pace-Schott博士認為,這可能說明,經常在半夜被驚醒可能比沒有睡眠更糟。
17)最近總失眠?聽說過“重力毯”嗎?
是的,“重力毯”的字面意思,就是有點重量的毯子。類似這樣的(大蓋被):
c5b652963766764b3f2bce1947f95500
一項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對於因精神疾病而失眠的人群來說,重力毯是治療失眠的一種安全有效的幹預措施。來自卡羅林斯卡學院的Bodil Ekholm團隊招募瞭120位平均年齡為40歲的、確診精神疾病(重度抑鬱癥、躁鬱癥等)的成年人。他們被隨機分配使用重力毯(大約8公斤重)/普通毯(大約1.5公斤)睡四個星期——但後來8公斤組的十名參與者覺得太重瞭,於是換成瞭6公斤的。
114054cb421c8d12d7a772bf9a94080d
四星期後,近60%的重力毯使用者報告失眠嚴重程度降低,睡眠質量提高,並且在白天也不那麼嗜睡瞭,自我報告抑鬱/焦慮癥狀降低。研究結束之後,所有參與者都可以選擇使用重力毯進行12個月的隨訪。研究人員說,78%的使用者在12個月後緩解瞭他們的失眠癥狀。瑞典羅林斯卡研究所的Mats Alder認為這一結果讓人感到驚訝。他解釋說,“重力毯施加在身體不同部位的壓力會刺激觸覺、肌肉和關節——類似於穴位按摩,可以帶來鎮靜作用,它不僅僅是安慰劑”。
18)3份有關“睡眠”的研究,教你怎麼睡個好覺
a. 失眠可能是一種“思想傢的病癥”
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的一篇新論文證實瞭失眠癥患者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
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特莎·佈蘭肯和她的團隊研究瞭2224名在2010年至2016年間被診斷為可能患有失眠的研究參與者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歷史,發現失眠者往往擁有以下5種性格類型:
- 高度焦慮型:睡前非常活躍,容易焦慮和抑鬱
- 中度抑鬱,對獎賞敏感:大腦很活躍,很容易產生快樂的情緒
- 中度痛苦,對報酬不敏感:日常“喪”,很難快樂起來
- 輕度焦慮,高反應型:不是很焦慮,但對生活中的瑣事總是念念不忘
- 輕微痛苦,低反應型:同樣對生活瑣事念念不忘,但是反應並不強烈
如果你也是“高反應型”並對工作中的事非常上心,那就非常有可能失眠。佩拉約博士認為,“失眠可能是一種思想傢的病癥,完美主義者或有強迫癥的人容易失眠,因為他們試圖解決問題,而隻有保持清醒才能做到這一點。”
c72dec64abc8e23978b2adde0dad931f
b. 有錢,真的可以“買到”睡眠
美國CDC(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一項睡眠研究發現:有錢人的夜間平均睡眠時間比窮人長。
在參與調查的14萬人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或接近貧困線的人,隻有55%的人能在夜裡有完整的睡眠。然而那些收入超過貧困線400%的人,有66.6%的人報告有完整的睡眠。
對於貧困線的劃分標準為:單身,年收入為11,670美元,或者四口之傢年收入為23,850美元。
研究者認為,主要的可能原因是:高收入者在教育子女、傢務、交通等方面可能有其他幫助或便利,他們的居住環境和睡眠環境也更好。
695b1bb951d06f1f5b69d6a06297fd8d
c. 有睡前閱讀習慣的人,睡得好、賺得多、吃得更健康
最近,睡眠產品評論網站Sleep Junkie發表瞭一項有關睡眠習慣和就寢時間的調查。他們訪談瞭2300多個人,詢問他們的睡眠習慣與睡前閱讀習慣。
隻有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周閱讀次數超過5次(晚);11%的人每周閱讀一到兩晚,還有12%的人說他們每周會閱讀3-4晚。
49214a3fa64d922d49b53ddaea402659
另外,睡前不讀書的人隻有64%的人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滿意,而睡前閱讀的人有76%的人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滿意。睡前閱讀的人比不閱讀的人,每周多睡1小時37分鐘。
c3e7b32026861f0d7823e227efae06a0
這麼做,真的可以更幸福。
19)幸福是啥?顧佳有逛街的姐妹,許幻山有踢球的兄弟
幸福的關鍵因素是“朋友”還是“傢人”?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最近南衛理公會大學(SMU)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表明:實際上,和朋友們在一起時,你可能會更快樂。
a1b0d6c9c22c223eafff56d99d7ea96a
主要作者、心理學教授Nathan Hudson說,這項研究著眼於你與他們待在一起時所進行的“活動事件”。在實驗中,400多名參與者被要求回想與朋友或傢人共度的活動事件,並評估這些經歷是否讓他們感受到各種情緒,比如快樂、滿足感和意義感。每種情緒的評分從0(幾乎從不)到6(幾乎總是)。
- 當人們和戀人在一起時,常進行的活動包括社交、放松和吃飯;
- 與朋友在一起時的活動也很相似,隻是占比不同,社交占比65%(戀人僅為28%)。並且人們會與朋友做更多有意思的事,但傢務活卻少瞭很多。
- 參與者報告說,在朋友的陪伴下,體驗幸福感最高,其次是浪漫伴侶,然後是孩子。
Hudson認為,這是一個教訓,因為“體驗幸福感”和“整體幸福感”通常是可分離的結構。在傢庭關系中,你如果除瞭傢務和養育孩子之外什麼都不做,可能就不會給傢庭帶來多少幸福。“我們需要創造機會,與戀人/孩子進行積極的互動體驗,同時在精神上真正地享受它”。
20)“嫉妒”能成為增進友誼的一種工具
你和朋友之間的嫉妒,並不一定是壞事。8月11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發現,嫉妒的感覺是維持友誼的一個有用的工具。因為嫉妒與友誼的價值有關,也與促進人際關系的動機行為有關。通常來說,一段友誼結束的主要原因是“來自第三方的幹涉”——你的朋友會交到新朋友,或者談瞭戀愛,ta跟你的關系就隨之變淡瞭。你產生瞭所謂的“嫉妒的感覺”。
04f41e2b99891418758e996536ead2a8
但嫉妒的強度,取決於你所感知到的威脅程度。心理學教授Douglas Kenrick發現,來自“新朋友”的威脅強度,往往比一個“戀人”更大。這意味著,我們最嫉妒的是我們可能會被取代。這種嫉妒,可能會引發一些“守衛朋友(friend guarding)”行為。比如你會更積極地展現自己的價值(提供更多支持性關系),跟朋友約定打卡好多地方(試圖壟斷ta的時間)——從結果來看,“嫉妒”讓你努力成為瞭一個更好的朋友。
21)擺出“權力大佬”的姿勢,可以幫助你提高自信
馬丁·路德大學和班貝克大學心理學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個簡單的“權力”姿勢(power posing),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校感覺更自信。
"當一個人坐著,雙臂交叉放在頭後,並把腳隨意放在桌子上,他可能會感覺自信。反之,雙臂交叉在身體前面,然後彎腰,通常表示缺乏信心”,MLU心理研究所的Robert Körner說,“肢體語言不僅僅表達情感,它還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感受”。
研究人員對108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進行瞭分組實驗,學生分別擺出上述兩種姿勢後,進行一系列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擺出“權力大佬”姿勢的孩子,會比另一組表現出更好的情緒和更高的自尊感。
e52e7c9c1fdd7878e37fc26f3880ec4b
22)張雨綺“咬鋼筆式”表情管理,真的會讓人更快樂
張雨綺在準備公演期間曾說,學習“金莎牌微笑”的方法是嘴裡咬個叉子,訓練肌肉記憶。
18ec2a14b038378944b894ef1bdac11b
這個動作還有另外一個好處。最近發表在《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它能誘使你的大腦變得更積極。在這項實驗中,南澳大學的研究者們讓志願者用牙齒夾著筆,強迫面部肌肉模仿微笑的動作,然後評估裡“假笑動作”對面部表情和身體情緒感知的影響。
a670277a340c8144463fd0a746b24819
結果顯示,當我們情緒化地處理刺激時,知覺和運動系統是相互交織的——志願者的表情和動作都顯得更快樂瞭。“我們發現,當你強迫性地練習微笑時,它會刺激杏仁核(大腦的情緒中樞),釋放神經遞質來鼓勵情緒處於積極狀態。如果能誘使大腦將刺激感知為‘快樂’,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利用這種機制來促進心理健康”,首席研究員、人類和認知博士Marmolejo Ramos說。
23)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放棄:放棄提高瞭生活滿意度
每個人都可能面臨改變生活的艱難決定,然後猶豫不知道改選A還是選B。芝加哥大學新研究發現,這個時候,你如果選擇完全放棄做決定,而是拋拋硬幣的話,6個月後的幸福感反而更高。
在這項實驗中,志願者們回答瞭一系列問題,比如:我應該辭職嗎/搬傢嗎/求婚嗎等等,也會自己創建問題並擲硬幣作出決定,並在3個月、6個月後接受跟蹤調查。
結果,那些通過拋硬幣做決定的人報告說,他們實際上更快樂,如果再選擇一次,他們更可能做出同樣的選擇——這與傳統決策理論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社會告訴我們:放棄不會贏,贏傢不會放棄。但實驗數據表明,如果我們學會放棄,可能會過得更好”,研究人員說。
33baedaeb43bf3915b78aefd97549abbdc9bbeb3f1e499b3861e695386c1bf29
如何緩解負面情緒?講道理不如給數據
24)你以為自己餓瞭,但可能隻是孤獨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明明不是很餓,但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卻容易吃更多東西。
一項麻省理工的最新研究指出:人們在孤立狀態下對聯系的渴望,和對食物的渴求有著共同的神經基礎。也就是說,你可能不是餓瞭,而是覺得孤獨。
在這項實驗中,認知神經科學傢 Livia Tomova 和同事招募瞭40名健康的志願者,在經過10小時的隔離或禁食後,讓他們觀察食物圖像、人與人互動的圖像以及鮮花等中性圖像,並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檢測神經反應。
結果發現,隔離後看到社交線索導致的“孤獨感”,和禁食後看到食物線索導致的“饑餓感”,在大腦活動上的表現相似——大腦中同一個名叫“黑質(substantia nigra)”的部位被點亮瞭。
Tomova說,“孤獨感和饑餓感一樣,是身體發出的信號。在大腦的激勵中心裡,饑餓感和孤獨感看起來非常相似,這表明與他人聯系可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25)“我的銀行餘額定義瞭我”:這麼想的人更易孤獨
有錢很重要,有錢能解決生活很多煩惱。但一個人過於在意錢,並把自尊建立在經濟成就上,並不是一件好事。3月19日,一項發表在<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上的大樣本橫斷研究,在同一時間內對五個不同地方、平均年齡和性別比例的共包含2685位個體的群體取樣,對心理發展水平(經濟水平、金錢成就導向、社會連接等)進行測查比較,並對其中246位參與者采取日記調查的方式,分析ta們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研究者發現:金錢成就導向的人面臨著更大的孤獨風險。那些將自尊建立在經濟成就上的人,會花費更少的精力打造自身的社交網絡,這讓ta們更有可能陷入孤獨之中。
d1bcf8491518dfd767632b7eb8983cda
26)拒絕成為“好好先生”
有些時候,別人會出提過分的要求。但“好好先生”們無法說出拒絕。換句話說,“宜人性很高”。不過,最近發表在《Neurobiology of Aging》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好好先生”們的大腦,竟然老得更快,還有更高的阿茲海默風險。
d9a1dde1856570aadff88611f3ccf416
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傢們找到瞭65位參與者,用大五人格量表測量他們的人格特質,然後在他們65歲後MRI掃描他們的大腦(分別間隔18個月、54個月)。結果發現,不管是大腦正常老化的人,還是阿爾茲海默癥人群,大腦都受到瞭人格的影響:
- 宜人性較低的人,大腦邊緣系統老化減慢;
- 開放性較高的人,海馬體老化減慢;
- 那些令人不快的人,那些不怕沖突的人,那些表現出某種反順從的人,他們的大腦受到瞭更好的保護,且這種保護恰恰發生在被阿茲海默癥破壞的記憶回路中。
“人際關系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則:你是否為瞭迎合他人而損害瞭自己的利益”。
a60e13b6bd54fe6498a911cc927673cdf555e849d0cc8595258597640a14f268
“創傷”如何改變一個人?
27)那些“殺不死你的”,也未必讓你更強大
“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這句十分著名的雞湯,最近被佈朗大學證偽瞭。他們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項報告顯示,過去承受過的壓力,並不能讓你對未來的創傷產生“心理復原力”。相反,它們還會讓人對未來的創傷事件更敏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佈朗研究者的目的是確定:過去的創傷事件是否能給人形成一種保護,讓人們在未來後免於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或重度抑鬱癥MMD的困擾(前提是在這之前沒有PTSD或MMD的病史)。答案是——不能。
b1012ebbe0fb9217a9e983d1c6d4086d
研究選取瞭1160名志願者,讓他們完成瞭一系列壓力生活事件的調查,然後讓他們進入“創傷經歷階段”。後期再進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和重度抑鬱(MMD)的測量。結果發現:
- 2010年地震後,有9.1%的幸存者被診斷為PTSD,有14.4%的患者被診斷為MDD;
- 災前應激源數量每增加一個,災後PTSD或MDD發生的幾率會隨之增加。
在對災前壓力源進行分類時,有4個或4個以上壓力源(與沒有壓力源相比)的個體,患災後PTSD的幾率更高。
28)童年經歷的逆境,將增加成年後的早死風險
哥本哈根和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兒童期的逆境會增加成年時期的早死風險。這項研究調查瞭100萬丹麥兒童經歷的逆境,然後研究瞭其16至34歲之間的死亡率。逆境主要包括3種情況:貧困和物質剝奪;傢庭成員去世或可能去世的威脅;是否與傢人分離(比如留守兒童)。
632b5d3e92313587c23e30148e82f160
結果發現:
- 兒童期經歷的壓力越大,成年後的死亡率就越高。
- 相比沒有經歷逆境的兒童,經歷過多次逆境(如失去父母,傢裡有人罹患精神疾病,貧困或被寄養)的兒童成年後的早死幾率要高4.5倍。
此外,數據顯示,這些較高的死亡率主要發生於自殺事件、交通事故以及癌癥。
29)“創傷觸發警報”,寫瞭等於沒寫?
#trigger warning(創傷觸發警報)意為:該內容可能包含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內容,引發幸存者創傷,所以事先給個提醒。
83f1076480d19e92803b9b0c91229974
出發點是好的。但刊登於《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電影或書籍的開頭,這些看似貼心的“創傷警報”反而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副作用,甚至可能阻礙幸存者處理自己的情感、克服創傷的能力。
180185264aeb59d0234993e8bcf42071
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Payton Jones和同事們招募瞭600名遭受過死亡威脅、嚴重傷害或性暴力的創傷事件的人,讓他們閱讀包含痛苦經歷的文學作品,並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創傷觸發警報,另一組沒有。結果發現:
- 兩組中都分別隻有1人退出研究——這說明觸發警報並未讓他們避開這些內容;
- 兩組對這些文字的反應是相似的,觸發警報並不能從臨床意義上減少PTSD者的焦慮,對其他負面情緒的效果也極其微弱。
Jones表示,觸發警報似乎增加瞭人們將創傷視為“身份認同”、“生活中心”的程度。從長遠來看,可能加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30)我們的童年創傷,竟能通過血液遺傳給下一代?
研究表明,童年時的創傷經歷甚至會在幾代人中存在影響(Bohacek等,2015年),我們受過的苦會影響我們的孩子。
這種遺傳形式很特殊。研究人員想知道,由創傷事件觸發的信號如何嵌入生殖細胞中的?
蘇黎世大學大腦研究所教授Isabelle Mansuy和同事們使用瞭創傷小鼠模型,“我們的假設是,血液中的循環因子在起作用。”
他們發現:
- 成年創傷動物的血液與正常、非創傷對照組的血液存在巨大差異;
- 其中,脂質代謝的變化尤其顯著(某些多不飽和脂肪酸代謝物濃度更高)。在它們的後代中也觀察到這些相同的變化。
- 這些結果,在25名巴基斯坦創傷兒童中得到瞭驗證。
b72a3578ae232e3fc3d53d6b208d5c0a
更為驚人的是,當將創傷男性的血清長期註入未受創傷的男性中時,他們的後代也出現瞭創傷的代謝癥狀。這提供瞭循環因子與生殖細胞之間的直接聯系,從而證實瞭血液將應激信號傳遞給生殖器官的假說。
Mansuy說,這是首個表征早期創傷與後代代謝紊亂關聯的研究。
db1f57106c471bfbfe33f0d738b6bf4e
一些有關性別的研究
31)5分鐘的遊戲,能預測一個男人能不能成為“好爹”
6月22日,俄亥俄州立大學發表於《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頭胎出生前,與準爸爸玩5分鐘的“角色扮演遊戲”,就能預測9個月之後他對孩子的養育質量。
這個遊戲很簡單:由研究人員假扮護士,把一個玩具人偶(跟真嬰兒差不多重量和大小)遞給志願者,錄下他們與娃娃的互動並打分。實驗主要觀察的,是這些男性的“直覺育兒(intuitive parenting)”能力。心理學傢認為,父親們天然具備一些育兒本能,這是一種刻在他們基因裡的、成為一個爸爸的能力。“比如,他們是否正確地抱著它,對它微笑、愛撫(比如輕輕地捏嬰兒的腳)或者其他一些本能地對嬰兒做的積極行為”,論文合著者Schoppe Sullivan說。
實驗發現:
- 在一年前的“人偶遊戲”中直覺育兒得分更高的父親,與他們真正的孩子也有更積極的互動;
- 在孩子9個月時表現出更高“養育質量”的父親,在兩項人格特質測試(“認真負責”以及“樂於接受新的經歷”)中的得分也更高。
e9383bd71397904c230c1813dff45c55
“畢竟孩子馬上就要出生瞭,所以他們已經在考慮將來會是什麼樣子”,研究人員說。
32)“低音炮”的男性更有魅力,也更容易出軌
最近,中國西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瞭“聲音特征”在男性出軌行為中的獨特關聯。
他們發表在《人格與個體差異》上的研究表明,說話聲音深沉的男人更容易欺騙伴侶,出現不忠的行為。他們找到瞭250多名男性和女性志願者進行瞭評估實驗,結果發現:
- 與先前的研究一致,聲音低沉的男性更易受到女性的喜歡(Feinberg等,2005年);
- 同樣的,他們更有可能做出不忠行為(O'Connor等,2011年),對浪漫伴侶投入較少(O'Connor等,2012年);
- 但在女性中,聲音參數不能預測出軌意圖或關系承諾。
0a8e56fd010d15330634f69af87cbb18
作者指出,這一結果可能說明“性感低沉的聲音”和“不忠行為的發展”有著相同的生物學基礎,即睪丸激素水平較高。“睪丸激素水平較高(因此聲音較低)的男人,可能會表現出更多的不忠行為,同時對伴侶的出軌行為也更寬容”, 西南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性感低沉也可能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使他們對女性更具吸引力,這增加瞭他們獲得更多伴侶的機會”。
33)親密關系中的暴力:男性和女性,遭受瞭同等概率的傢暴
提到傢暴,我們常常覺得女性更處在弱勢。但最近發表在《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同等概率地遭受瞭傢庭暴力。
3677ae2e03997e7226780cfc723ab97d
昆士蘭大學的一支研究小組分析瞭婚姻研究所登記過的1529位研究(891名女性,638名男性 )對象的數據,結果發現:
- 在各個社會階層的情侶中,男性和女性受到親密關系暴力的數量並沒有明顯差距;
- 親密關系暴力給兩性造成瞭不同的影響。男性傾向於向外傷害他人,暴躁易怒,更易得躁狂癥;而女性傾向於向內傷害自己,變得敏感脆弱,更容易得抑鬱癥。
- “事實夫妻”(空殼狀態下的夫妻),以及經濟收入較低的人,更容易卷入虐待關系。
親密關系暴力包括身體虐待(推搡/毆打)和情感虐待(貶低/持續的、令人痛苦的嘮叨)。科學傢們發現,許多21歲時的傢暴受害者,會在30歲時出現精神疾病跡象。女性易患抑鬱癥,男性則易患焦慮癥。
34)低成本的性滿足,會讓男人更不願意結婚嗎?
過去,一些學者認為“低成本的性滿足”或“廉價的性愛”(包括性行為、使用色情產品、自慰等)可能會降低婚姻對男性的吸引力,但近期發佈在《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一項研究認為:不,並沒有。
ba88ea61f8ac1eb11fb81b20520716be
研究使用瞭兩項針對美國成年人的全國性調查的數據,包括:對婚姻的渴望、觀看色情產品的頻率、性行為頻率以及自慰行為的相關數據。結果發現:自慰和性行為都與未婚男性的結婚信念無關,但使用色情產品(小黃片、圖文和音頻等)會讓他們更希望結婚。在調整瞭性滿足感、關系狀況、對婚姻的信念及其他潛在因素後,研究人員的結論是:“低成本性行為”不僅不會降低男性的結婚信念,反而可能增強他們的結婚信念。
35)男性的“敵對性別歧視”,可能源自他們的不安全感
敵對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指的是貶低女性的能力,認為她們會濫用男性的關系依賴(比如情感和性操縱)。比如:“她工作能力一般,但很會利用男老板上位”。
3月10日《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簡報》的一項研究指出,男性的“敵對性別歧視”的可能來源。
571c9f6121519c8650d9a56484446835
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的Matthew D. Hammond及其同事在6個月的時間裡,測試瞭100對異性戀夫婦“對伴侶行為的偏見”。結果發現:
- 男性的“敵意性別歧視”,與低估“可靠性”相關的支持程度有關,尤其是當女性伴侶提供的支持較少時;
- 男性的“敵對性別歧視”,並沒有出現在與支配相關的行為中。
b226368f5891980596f3b59d11e050a3
這項實驗說明,在親密關系中,男性對女性伴侶的負面偏見與敵意性別歧視,可能源於他們“依賴對方”時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出於對女性權力競爭的擔憂。
36)“有毒”的純爺們兒:“硬漢”的自殺風險更高
2月12日,紐約福特漢姆大學研究者發表於《JAMA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在1995年-2014年間跟蹤瞭20700名美國青少年後發現:
- 具有“純爺們”特質的漢子,往往攻擊性強、否認情緒(不哭、抗拒“情緒化”或“喜怒無常”)、樂於冒險、保持身體健康、遇到苦難不願意尋求幫助;
- 而“男性氣質”得分較高的年輕男性,死於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男性的2.4倍。
研究人員指出,面對困難(比如失去健康/工作),傳統觀念中的“硬漢”通常會有一種“僵化的應對方式”。這種方式常常是不健康的——比如獨自消化,而不是想要跟誰求助或傾訴。
1a141fbc40cad424635e61555361f756
研究人員認為,“對男性范式”的信仰,可能是導致自殺的危險因素之一。對這些觀點的糾正,需要被納入有關自殺的預防網絡之中。
不要做 tough guy 啦。累瞭的話,哭一哭真的沒什麼。
37)“月經前突然暴躁”可能是一種病,但有方法緩解
你可能已經知道,月經周期影響著女性的情緒和幸福感,大多數人都對忽然或暴躁或低落的情緒習以為常瞭。
但是,對於3%至5%的婦女來說,月經周期中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會導致一種被稱作“經前焦慮癥(PMDD)”的精神疾病(PMDD已經被列入2013年的《精神障礙診斷與分析手冊(第五版》)。
PMDD會引起極端的情緒變化(如悲傷/絕望、焦慮/緊張、極度喜怒無常、明顯的易怒或憤怒),影響人際關系。
c260ba4b296572b15d999ce02d889f9f
圖/BeeQueenieBee
不過,還好有手段能夠進行幹預。在一項發表於《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試驗中,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使用孕酮受體調節劑,能夠有效治療PMDD。
孕酮受體調節劑能夠通過結合並抑制大腦中的孕激素受體來減輕PMDD帶來的精神癥狀,例如煩躁和抑鬱。
研究數據表明,接受孕酮受體調節劑治療的女性中有一半(50%)完全好轉,而接受安慰劑的女性比例僅為21%。
主研究者之一、烏普薩拉大學教授IngerSundström-Poromaa教授指出,孕酮受體調節劑的副作用非常輕微,目前耐受性良好的版本正在開發中,有望成為PMDD患者的治療選擇。
942e15e93a432df18a7fd4f90dddc9b9圖/theworldisstillbeautiful
目前,PMDD的一線治療藥物是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雖然它也是有效的,但並非適合所有女性。
38)一些女性報告,激素避孕藥正在“損害她們的精神健康”
3月27日,在瑞典林克平大學發表於《歐洲避孕與生殖健康雜志》的一項研究中,24位女性(27、30或33歲)報告,使用激素避孕藥後,自己的性欲降低、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a788cf91c1dcde9c6a3978e58c74d188
婦科醫生Agota Malmborg基於訪談發現:
- 一些女性因使用激素避孕藥而感到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焦慮不安或發怒等情緒癥狀,並報告瞭性欲的降低(盡管已經做好瞭性活動的準備,但對對刺激沒有反應),這嚴重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
- 一名婦女報告瞭自殺想法,但這個想法在停止使用激素避孕藥後就停止瞭;
- 經歷過心理健康惡化的女性,不願意再次嘗試激素避孕。
9525c91a8127ea79386cea25c671e056
39)更年期的這種癥狀,與抑鬱最相關
最近一項發表在《Maturitas》雜志上的研究指出,更年期的性功能障礙(陰道幹燥/性欲低下),可能是潛在抑鬱癥狀的征兆。
12d78343599061cedeb6bc7db4ad493b
在這項研究中,醫學博士E. Sherwood Brown和同事分析瞭來自DHS(The Dallas Heart Study dataset)的384名(37歲-73歲)自稱處於更年期的女性數據。她們報告瞭自己的更年期癥狀(比如常見的潮熱、盜汗、睡眠障礙等),並完成瞭抑鬱癥狀自評量表(QIDS-SR)。
研究人員發現:性癥狀與QIDS-SR評分較高呈正相關,即使排除服用抗抑鬱藥的婦女,這種關聯仍然存在。
此外,心理社會癥狀(比如情緒障礙、夫妻關系差、對更年期的消極認知等)與QIDS-SR評分之間也存在關聯,但血管舒縮或生理癥狀沒有發現明顯關聯。
40)女性(的長相)更容易掩飾出軌
“以貌取人”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認知維度。在親密關系發展前期,我們也會下意識地判斷ta是否是“海王長相”。
9fd05f0fe26bbf1e8ad25f113b7a4146
西澳大利亞大學發現,這種“看長相判別出軌”的能力,竟然也具備性別差異。
研究人員收集瞭101名白人男性和88名白人女性的照片,並讓瞭1500名異性戀白人成年人對照片中人的“出軌可能性”打分。結果發現,男性對同性面孔的不忠判斷準確率高於女性。與此相反,女性的異性面孔的準確率高於男性。
換句話說,男性和女性都更擅於發現一張“男性出軌臉”,但都無法可靠地評估“女性出軌臉”。
18ad381e02bf2efaaf671219a0b06b05
41)科學算命:女同性戀的性格更“爺們兒”?
心理學中有一個“性別轉換假說”。該假說預測,性少數人群(LGB)會表現出更典型的其他性別特征,比如,男同性戀表現出更多的女性特征,女同性戀表現出更多的男性特征。6月8日,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在《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上發表瞭一項涉及37.5萬名男女的meta分析,目的是驗證這個“性別轉換假說”是不是真的。
d9b63cc6641f9b76d4665ed217ea1822
研究者Allen和Robson使用“大五人格”(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隨和性、責任心)理論分析這些特質是否和性取向有關。他們發現,確實是有的!“性別轉換假說”在此基本得到瞭驗證:
- 相對異性戀者,男同性戀者更隨和、更認真,情緒更不穩定;女同性戀者更內向、更不隨和、更不認真;
- 相對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雙性戀男女會更加開放和認真。
然而,這些關聯僅限於年輕時候。研究還發現,到瞭中年,不同性取向的人在人格特征上的差異就很小瞭。
42)不管是已婚/單身,是否有孩子,工作都會保護女性的記憶力
11月4日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期刊《Neur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無償工作的女性,記憶力衰退也會更快。
f510bfe96acad5500272a96719a5fd23
UCLA的醫學博士Elizabeth Rose Mayeda等人對美國各地的6189名女性進行瞭長達12年追蹤,發現:
- 55-60歲之間,所有女性的記憶得分很相似;
- 到60-70歲時,有工作的已婚母親平均記憶力衰退為0.69個標準單位;但沒工作的單身母親和無償工作的已婚母親,記憶下降速度更快,分別為1.25個標準單位和1.09個標準化單位;
- 工作時長倒不是特別重要。因為研究人員同樣發現,已婚職業母親的記憶衰退速度是相似的(包括一直工作的,在傢帶孩子幾年的,以及在回到工作前在傢呆瞭很多年的母親)。
“我們的研究顯示,當涉及到可能由於認知刺激、社會參與或經濟安全而導致的記憶力喪失時,從事帶薪工作可能會提供一些保護”,Mayeda說。
“帶薪工作,可能是防止婦女記憶力下降的有效戰略。”
bf7742776e7be985769e4752e347e3d6
幾招科學養娃的建議
43)別再摁著孩子們的頭嚎哭瞭,真正的“感恩教育”是這樣的
特溫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去“感恩”,可以幫助人們增強心理彈性。
這項研究的重點是那些幸福感不足,且擁有輕微心理問題的成年人。領導這項工作的積極心理學教授Ernst Bohlmeijer和同事們篩選瞭217名志願者,然後隨機分為三組。
- 第一組的73人需要進行一套為期6周的、基於證據的感恩訓練。
- 第二組被要求每周為自己做5件好事;
- 第三組為候補。
結果顯示,6周後,近三分之一的“感恩訓練者”都體驗到瞭更高的幸福感。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兩個對照組(第2組為19.2%,第3組為13.6%)。總的來說,接受感恩教育的人過得更開心瞭。研究小組之後又隨訪瞭一次,發現竟然三個月後仍然有效,說明感恩是一種長久的心理資源。感恩被定義為一種積極的情感,這種情感源於接受他人利益的感覺(McCullough等人,2002年)以及一種積極的心理特質,比如欣賞生活中普通事物的能力、豐富性和經驗以及對他人表達感激的能力(Watkins等人,2002年)。很遺憾,我們在新聞裡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過)的,被逼著給傢長洗腳,在宣講會上下跪、嚎啕大哭說著“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的小學生,接受的並非感恩教育,更像是在對他們集體進行的“愧疚感操縱”。
b93008e9fcf601c54778909e8887fc3e
“一哭二跪三洗腳”式感恩,不哭不合群。@野比大熊Bohlmeijer教授解釋說:“培養感恩並不是一個速成的快樂訣竅。”實驗中進行的6周感恩訓練,主要是每天花15分鐘進行書寫練習和心理教育。比如:
- 寫下今天發生的、3件值得感謝的事和原因;
- 換個角度,想象你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方面不在瞭(例如傢裡的自來水、寵物、心愛的洗衣機)會是什麼樣子?它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 回想一件讓你感覺艱難的事。試著回答:1)能講講這件事中積極的那一面嗎?2)你是否從中學到什麼?3) 經過這件事後你變瞭嗎?你註意到自己有什麼積極的變化?4) 你能體會到對這件事的積極那一面的感激嗎?
……“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不能選擇對消極經驗視而不見。我們承認困難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時也可以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Bohlmeijer教授說,“事實上,這就是心理彈性的本質”。真正的感恩不是“情感綁架”,而是一個教你發現支持性資源的過程。
44)完美主義者可能更傾向於成為“直升機式父母”
所謂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是指:傢長像直升機一樣,永遠盤旋在孩子身上、過分介入並幹預孩子的生活。Segrin等人最近發表於《Research and Practice》的一項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可能是導致直升機父母的一種驅動力。
c9e9882a2a518bc9bd350016c7a3cf0f
完美主義的父母,會希望獲得成功、獲得積極正面的贊揚,並且會把孩子的成功視為衡量自己是否優秀的標準。因此他們會控制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來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然而,這種過度養育並不會帶來直升機父母們想要的完美結果。相反,它可能會導致孩子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問題:自戀、酗酒、適應能力差等等。
45)爹媽擅長PUA,養出的孩子不會談戀愛
弗吉尼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那些被父母過度操控的孩子,成年後不僅不容易談戀愛,即便有瞭對象,也容易處於一段“支持度低”的浪漫關系。
55e07c8624f76272f26299acc75c87b8
研究者對184名美國青少年進行瞭跟蹤。結果發現:孩子13歲時被專橫父母過度控制,與他們32歲時的社會關系差、教育程度低有關。具體來說:他們自卑、成績差;青少年時期的心理成熟度低,不太受同齡人歡迎;32歲時戀愛的可能性低,27歲時容易處於一段“非支持性”的浪漫關系。研究小組還發現,父母控制孩子的最關鍵年齡期,是15到16歲之間。為人父母是一項艱巨的責任,所有的“過度操控”都是有代價的。即使是本意沒錯的“為你好”,也可能有它黑暗的一面。
46)“媽媽傷心是我的錯”:這樣想的孩子,更容易抑鬱
科學傢們很早就觀察到,如果母親出現抑鬱癥狀,有部分孩子會將其“內化”——也就是說,覺得媽媽傷心是自己的錯。最近,美國南衛理公會大學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將母親的悲傷歸咎於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鬱和焦慮癥。
246092f1d465550e7442c86ad053c8fd研究發表於《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研究的主要作者、心理學教授Chrystyna Kouros和同事們招募瞭129對母子,他們發現:孩子們的“自責傾向”是一個關鍵的中間變量;自責傾向越高,兒童更容易像母親一樣患病。“我們瞭解到,壓力源(尤其是那些無法控制的壓力源)會造成抑鬱和焦慮”,Kouros說,“如果孩子們覺得母親的癥狀,自己有責任,他們可能會努力試圖‘使其好轉’,但結果卻並沒有什麼用”。
47)別再瞞著孩子瞭:父母的焦慮情緒,孩子們其實都知道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父母試圖隱瞞焦慮時,孩子更能準確感知到焦慮情緒,並增加孩子的心理負荷。
研究調查瞭107組傢庭,通過臨時演講激發父母的焦慮情緒,讓父母處於焦慮的狀態下和孩子對話交談。實驗組要求父母隱藏焦慮情緒,對照組則不做要求,整個過程用生理指標衡量傢長和孩子的情緒狀態。結果發現,孩子受到瞭“壓抑父母”焦慮情緒的傳染。他們與這些父母的對話中,隱藏著更多的矛盾沖突苗頭。“孩子對於父母情緒其實非常的敏感。”研究人員說,“父母應該允許自己在孩子面前展露情緒。瞞著他們,本質也可能是一種傷害和不信任。”
7a75f2719bec4681bb7c994dfe4f19bc
48)讓寶寶“哭一會兒”,沒你想的那麼壞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應該立即幹預嗎?3月10日,一項發表於《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的研究中,沃裡克大學的科學傢們對178名嬰兒及其母親進行瞭18個月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
- 從出生到18個月,那些被允許“哭出來”的嬰兒並沒有在行為發展或依戀產生不利影響;
- 在18個月大時,這些嬰兒反而哭得更少,持續時間更短。
167161f183b6575e52fc53f0d059cfd9
依戀理論認為,當孩子哭喊時,父母應該趕緊去哄,讓嬰兒平靜下來。因為讓嬰兒哭泣可能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提高嬰兒的壓力水平。但這項研究提出瞭另一個視角的證據。“我們並不是說,父母應該對一個哭泣的嬰兒視而不見。尤其在嬰兒很小的時候,哭是他們唯一的溝通方式,比如喂養、安全或有其他事情”,論文合著者Dieter Wolke表示。“孩子哭的時候先等一段時間再幹預,讓寶寶有機會學會自我調節”。
c9614b17ca06ff0cc99897ed47ff1aa7
好好生活指南
49)為什麼不能熬夜:隻一晚不睡,年輕人腦中的“癡呆”標志物就增加
1月8日,烏普薩拉大學研究團隊在《神經病學》發表瞭一項文章,研究發現當年輕健康的男性僅被剝奪瞭一晚的睡眠時,他們血液中的tau蛋白(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生物標志物)水平就大大增加。
實驗招募瞭15名健康、體重正常、平均年齡22歲的男性。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當參與者坐在床上玩遊戲、看電影或聊天時,燈光會一直亮著。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男性在一晚後,血液中tau蛋白水平平均上升17%,而在睡眠充足的一晚後,血液中tau蛋白水平平均上升2%。
0be1e1357b25f280eb924c6ed9738808
50)久坐不動,將增加82%的癌癥風險
6月18日,德克薩斯大學癌癥中心在《JAMA Oncology》上發表瞭一則研究,分析瞭久坐不動與各種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等)之間的關系。
研究人員招募瞭30,000多名美國45歲以上的成年人,並對他們進行長期隨訪,記錄久坐時間、低強度體力活動(LIPA)和中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為瞭測量久坐行為,研究者挑選瞭其中8002名未被診斷出癌癥的參與者,並在他們臀部安裝瞭加速度計(連續7天測量他們的久坐行為),然後在接下來五年裡進行隨訪。
ffcfa8ea7bcb66313f56a0df6299b946
研究小組發現:
- 五年後,268名參與者(3.3%)死於癌癥。且久坐的時間與患癌死亡風險呈正相關。
- 但如果參與者能夠以一定的體力活動(10-30分鐘LIPA或MVPA)來代替久坐,癌癥死亡風險將大大降低。
51)《Nature》年度十大發現:壓力如何讓頭發變白
12月14日,《Nature》雜志評選瞭“2020年度十大發現”,其中最受歡迎的突破性發現是哈佛大學今年1月份發表的論文:壓力如何讓頭發變白。
ac9e150f113508cf9bada8c59c6630ac
圖/weheartit
研究人員通過小鼠發現,急性應激(壓力)會導致黑素細胞幹細胞的快速消耗,進而導致頭發變白。應激誘導的黑素細胞幹細胞丟失,是由支配黑素細胞幹細胞生態位的交感神經的激活引起的。
在壓力條件下,交感神經的激活會導致去甲腎上腺素的突然釋放,進而導致靜止的黑素細胞幹細胞迅速增殖、分化、遷移和永久枯竭(所以“一夜白頭”是不可逆的)!
這告訴我們,防止壓力誘導白發的方式,是暫時抑制黑素細胞幹細胞的增殖。
——但最好的方法,還是別因為壓力上頭(抱緊自己,頭發為重)。
52)減肥路上的一個克星,就是邊看電視邊吃東西
薩塞克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飽食線索的處理依賴於註意力的可用性——也就是說:邊吃東西邊做別的事,會導致你不容易發現自己飽瞭。
這是因為,一邊進食一邊完成需要付出註意力的任務時,本該有的飽腹感也會減少,就不太可能調整自己的進食量。
fa1ba3dc93128081eb0245bcb4166835
在這項實驗中,Martin Yeomans教授選取120名參與者,為他們提供瞭低熱量(75大卡)和高熱量(272大卡)的飲料,並要求在喝飲料的同時分別進行兩種類型的任務(一種需要付出較多的註意力,另一種需要付出的註意力較少),然後再對他們進行零食(薯片)測試。
結果發現:
- 任務需要註意力較多的參與者,無論他們喝的是高熱量還是低熱量的飲料,在零食測試中都吃瞭更多的薯片(相比低註意任務組);
- 而任務需要付出註意力較少的參與者就節制瞭很多。與低能量飲料組相比,高能量飲料組的人食用的薯片少45%。
c740fca45a74fcbeb0c2d03540ac8c8d
當然還有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讓電視再更難看一點
53)狀態焦慮VS特質焦慮:你的焦慮是哪種焦慮?
狀態焦慮(state anxiety)是一種暫時的狀態。它指在面臨某些壓力事件時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比如考試前的焦慮、表白前的焦慮;特質焦慮(trait anxiety)是一個人穩定的特征。不管是重大生活事件還是生活中的小細節都容易表現出焦慮,比如一想到自己會變老就焦慮。區分特質焦慮癥和狀態焦慮癥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0d73c0c8188be45d1e8908d62932b3ab
在特倫托大學剛剛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就利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42名被試者中,區分瞭這兩種焦慮癥下大腦結構和神經活動的不同。這種“不同”,具體來說是:
ef0811b83a62cdd050d855e63df2888b
- 特質性焦慮與默認網絡(DMN)的結構協方差相關(DMN的背節點增加而腹側節點減少),與前額區域DMN的rs-FC相關;
- 狀態焦慮與顯著網絡的rs-FC和DMN廣泛相關,特別是在其腹側節點,但與任何結構模式無關。
研究者說,“有狀態焦慮癥的個體,應該及時去治,這樣他們就不會發展成一種慢性的特質焦慮癥”。可以參考的方法包括正念訓練、體育活動、心理咨詢等等。而高特質焦慮個體的調節,可以通過藥物/神經刺激方法(如經顱磁刺激或經顱直流電刺激)來實現。
54)多交異性朋友,有助於長壽
男女之間確實是存在純友誼關系的。至少你在人類的靈長類表親——狒狒中,可以觀察到它們互相順毛、卻並不戀愛的現象(更直觀的,被順毛的可能是沒有生育能力的雌狒狒)。自1971年來,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Susan Alberts和同事們幾乎每天都追蹤肯尼亞安博塞利的540多隻狒狒,觀察它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對象。
2c9345517c8668bcfd88ad8c128489cf
Credit: Susan Alberts, Duke University研究人員曾經認為,雄性對雌性表示友好,更多是出於生殖方面的考慮,比如增加交配機會。但數據顯示,擁有異性朋友還有另一個好處:讓自己更加長壽。在狒狒中,與社會孤立的男性相比,保持女性友誼的男性活到下一年的概率要高出28%。這是首個在人類以外的生物中發現瞭雄性自然壽命與其社會聯系之間存在相關性的研究。
f5195a3fca061e60dac8313036670ad9
55)一頓垃圾食品就能讓你變蠢
炸雞、炸串、奶茶……你愛吃這類高飽和熱量食物嗎?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些高熱量的食物,會使我們在需要註意力的任務中表現下降——令人吃驚的是隻需一頓,隻需一頓!這項研究比較瞭51名女性在吃瞭“高飽和脂肪餐/高不飽和脂肪餐”後,在註意力測試中的成績。兩種餐的熱量一樣,都是930卡路裡——旨在模擬各種快餐食品的含量,如漢堡王奶酪雙份漢堡,或者麥當勞巨無霸和中炸薯條(都是不健康脂肪)。結果發現,那些吃高飽和熱量食物的參與者成績,明顯低於吃健康食物者。而且,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會引起全身的炎癥,還可能會引起大腦的炎癥。脂肪酸也能穿過血腦屏障影響認知。
959ceeff8dfa526609c91afeae1b4d05
一頓飯造成的成績差異嚶,老話說得沒錯。“當你吃垃圾食品時,垃圾食品也在吃你的腦子”。今年的年終總結就到這裡。能看到這行字的,絕對是真愛瞭!我們明年再見 ❤️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臺,擁有近10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隻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60萬+人次提供瞭高質量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臺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wuli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