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翅也;翅,指鳥和昆蟲等用來飛行的器官,以及翹出像翅的東西。不翼而飛,字面意思是沒有翅膀卻能飛,用來形容消息傳播的很快或者東西突然消失。但在自然界中,不翼而“飛”卻真實存在。
中華成語詞典中不翼而飛的解釋
眾所周知,鳥兒會飛,因為鳥兒有翅膀,常見的會飛的動物還有蝙蝠和昆蟲,它們也都有用來飛行的翅膀。
飛行的鳥兒(圖片來源於網絡)
8a365b1cfacbd5912796a19095666200
飛行的蝙蝠(圖片來源於網絡)
飛行的昆蟲(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人說魚類的鰭也是翅,如果魚鰭也算翅的話,那魚類就剛好和我們要說的不翼而飛相反瞭,魚類是有翼而不飛。不過也有例外,想必大傢都聽說過飛魚吧。飛魚是一類海洋魚類,包含數十個種類,飛魚胸鰭特別發達,展開後像寬大的翅膀,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們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高,躍出水面後展開胸鰭在空中滑行,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
飛魚(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動物的多數類群中都有會“飛”的種類,除瞭鳥類、昆蟲以及獸類中的蝙蝠,還有很多會“飛”的動物,它們沒有翅膀,卻做到瞭不翼而“飛”。
動物基本類群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蝙蝠是哺乳動物中翼手目的動物,它們擁有由四肢和尾之間覆蓋著的薄而堅韌的皮質膜構成的翼,可以在空中自由飛行。然而,除瞭蝙蝠以外還有很多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並沒有像蝙蝠那樣可以自由扇動的翅膀,當然“飛行”能力也沒有蝙蝠那麼強,但是在空中滑過幾十到上百米卻也不在話下,典型的代表就是鼯鼠,也常被叫飛鼠。鼯鼠包含數十個種類,是和松鼠親緣關系較近的一類動物的統稱,多數分佈在亞洲東南部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中,僅少數幾種分佈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的溫帶與寒溫帶森林中。鼯鼠前後肢間有寬而多毛的飛膜,可以借以在空中滑翔。
鼯鼠(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生活在東南亞的貓猴,也叫做鼯猴或飛狐猴。貓猴從頸部、前臂、後足至尾端有披毛的飛膜。它們是滑翔高手,皮膜擴張後,可以將體形變成扁平的降落傘形狀,從而讓貓猴能輕易從一棵樹梢滑翔到另一棵樹,滑翔距離達上百米。貓猴並不是猴,而是和靈長類親緣關系較近的一類哺乳動物。
6a1331d06a5df353a04b0d0eae9e6d82
貓猴(圖片來源於網絡)
節肢動物中,除瞭少數退化瞭飛行能力的種類以外,基本所有昆蟲都會飛。除瞭昆蟲以外,蜘蛛也有會“飛”的種類。某些蜘蛛會利用氣流來“飛行”,也有些種類能利用地球的電場進行遠距離的“飛行”。某些蜘蛛能感知氣流或電場,周圍氣流或電場合適的時候就會釋放出蛛絲或者利用電場“飛”到空中,借以開拓新的領地或者尋找合適的伴侶。
準備起飛的蜘蛛(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要說的是兩棲爬行類動物,兩棲爬行類動物可以算是擁有擅長不翼而飛的動物種類最多的類群瞭。還記得那個笑話嗎?“青蛙為什麼會飛?因為青蛙吃瞭神奇小藥丸。蛇為什麼會飛?因為蛇吃瞭青蛙。”其實,世界上真的存在會“飛”的蛙和會“飛”的蛇,它們當然並不是吃瞭神奇小藥丸,而是自然選擇進化的結果。
會“飛”的蛙種類還是很多的,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隻後足上有蹼,它們的前足上也有蹼。一般的蛙隻有後足有蹼,是用來在水裡遊泳的。會“飛”的蛙是生活在高高的樹冠上的樹蛙,它們從一顆樹上跳起,展開前足和後足上寬大的蹼,可以輕松在空中滑行很遠的距離,降落在另外的樹上。
在空中滑行的樹蛙(圖片來源於網絡)
會“飛”的蛙較多,但會“飛”的蛇種類卻很少,目前已知會“飛”的蛇隻有金花蛇類。金花蛇類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的高大樹木上,個體不大,毒性微弱。如果想從一棵樹上轉移到另一棵樹上的話,從樹上下來到地面再爬上另一棵樹,這樣既消耗時間又極易被地面眾多的天敵傷害,所以金花蛇類進化出瞭特殊的本能,它們在空中可以將身體極度向兩側擴展,使身體變得上下扁平,這樣它們可以在空中滑行,從而從一棵樹上“飛”到另一棵樹上。
在空中滑行的蛇(圖片來源於網絡)
生活在高大樹木上的蜥蜴當然也要掌握“飛”的本領,從而在樹木間移動以及逃避捕食者的追捕。飛蜥的“飛行”能力也不可小覷,它們肋骨向兩側展開後形成的翼膜可以幫助它們在空中滑行數十米。飛蜥包含數十個種類,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常在樹幹上捕食各類昆蟲,很少到地面活動。
飛蜥(圖片來源於網絡)
壁虎是攀爬高手,生活在高處也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壁虎中也有會“飛”的種類,比如寵物市場常見的原產自國外的飛守宮,還有近年來在雲南西雙版納發現的版納傘虎。
e15fadfd9fce1553c4a91d4ea96de91e
飛守宮(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納傘虎(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麼多擁有不翼而“飛”能力的動物,著實讓我們見識瞭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當然,這裡所說的“飛”加瞭引號,指的是廣義的飛,包含瞭各種在空中的滑行,和真正意義上的飛還有一定區別,但是試想沒有翅膀能做到這樣的滑行已經夠厲害瞭,可以算的上是做到不翼而“飛”瞭吧?
作者:劉碩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